跳到主要內容

Facebook的未來--Place

Facebook近期推出了一個新功能,讓使用者在首頁發表動態時,可以tag朋友和地點。
(有些人應該覺得不是新功能,因為Facebook像Google一樣都會先選一些人先
 偷偷的Dark Launch一下。)

昨天試用了一下,覺得整個介面設計非常簡潔,雖然功能很多但卻不會讓人感到複雜,
而且挺讓人驚喜的是,FB地點的搜尋結果有根據使用者和那個地點的關係去做排序
也就是有做到Personal Ranking -- 假如我常去或是我朋友常去(打卡)那個地點,
那個地點的排名就會排在比較前面。
(像我或是我的朋友常去鍋膳和燈籠滷味,這兩個地點的排名就很前面
 另外就是打英文可以找中文也是Facebook搜尋的一大特色...)


為什麼Facebook要在這麼顯目的地方(網站的黃金地段),給使用者tag地點和朋友呢?
我想這就是網站的設計,它希望引導使用者去做出它期望的行為 --
也就是它輕輕的Nudge了使用者一下,像google+設計的Circle。

其實將人、物(相片、評論)與地點的關係結合起來,一直是許多新創公司主打的目標,
像獲得許多創投資金的Color,還有在美國非常紅的FourSquare
以及最近被TechCrunch(美國知名科技報導網站)報導的美食App -- Nosh
它們都是基於這個理念基礎發展它們的網路服務。

這幾個公司乘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熱潮,利用手機的地理定位功能,
開始做起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服務,也就是根據使用者在不同的地點,
提供不一樣的有用資訊,可能是推薦你到附近好吃的餐廳,
或是引導你到附近折扣的商家消費。

Color希望使用者到任何地方,都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
看到其他使用者曾在此處拍過的相片。
(同樣的目標的話,現在好像instagr.am勝出了,因為它的照片比較美。)


FourSquare建立一套遊戲機制,讓使用者可以到各個地點打卡,
並且換取勛章和累積點數,向朋友炫耀或是向商家換取折扣。

Nosh則是選了一個大家最常接觸到的主題--美食,來做切入,
它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得知附近有什麼好吃的,並可以拍照片寫評論
利用網路"留"在這家餐廳之中,給其他客人做參考。
(個人認為這塊是現在LBS兵家必爭之地,美國很多網路服務在瞄準這塊。)

其他還有很多很多的Startup都瞄準了LBS這塊市場,
發展手機App讓大家到各地去記錄自己的位置、留下對他人有用的資訊。

有趣的是,Facebook雖然已經有智慧型手機App的打卡功能,
但現在又推出"網站打卡"(也就是文初所寫的tag地點),
它讓使用者在電腦前面就可以快速的選擇地點,
上傳照片、標記自己和朋友去過某個地點。
像下面這篇就是我在家裡的電腦po的。

雖然做這件事情在技術上沒有什麼困難的,但FB卻可以藉由這種設計,
引導使用者和這些地點增加互動、建立關係,進而取得更多的使用者資料。
有了這些額外的資料,FB便可以更精確的計算出對使用者有意義的地點。

雖然現在使用者已經時常利用智慧型手機打卡建立資訊,
但智慧型手機用戶相對於普通電腦用戶,數量還是少非常多,
換句話說,手機打卡對許多使用者門檻還是太高
我想Facebook之所以推出這樣的服務,就是要將打卡門檻降低,
增加更多使用者和地點互動的資訊,讓FB可以有更多資源來分析使用者,
並且在推薦東西時更有說服力。

由於FB允許使用者將照片tag到地點上,因此所有tag地點的相片都等於黏在那個地點上。
假如朋友上傳的照片夠多,將來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到任何地方時,
都可以看到朋友和這個地點之間的互動,可以看到朋友在這個餐廳吃過什麼好吃的東西,
在那個海邊辦過怎麼樣的大型Party,或是在什麼景點和另外一群朋友出遊過...,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服務,而且應該也是個不錯的商機,
或許商家可以付錢讓自己的地點出現在Facebook右邊的廣告區,
還有App的地點推薦名單上。

舉個例子好了: 
   A的朋友們前幾天去某家店裡聚餐,雖然他們都沒有智慧型手機,
   但回到家後,他們上傳照片到Facebook,順手的將這些照片tag到那家店上。
   由於這些被tag的朋友們,其中有五個人是A的朋友,而且這家店有付錢給FB,
   因此當A在用FB的時候,他右邊廣告的地方便出現:
   "你的朋友B、C以及其他三人到過這裡聚餐!! 或許這是一個你會想去的地方~"
   或是,當A走到這家店附近時,因為FB算出這家店對A的分數很高,
   因此推薦A可以到這家店看看,同時秀出A朋友們到這家店裡面聚餐的照片,
   我想這樣的廣告是很有說服力的。

其實這樣的讓使用者在電腦前面tag地點的服務,很多網站都有提供,
我想只有Facebook用起來不會讓人覺得麻煩--並且還有成就感,因為,
1. Facebook地點的資料庫齊全,而且它有用朋友的打卡資訊做排序,
    使用者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tag的地點。
2. 當用Facebook發表自己去過某個地點時,很多朋友會回應你,因此很想要tag一下。

另外這個功能可以配合Facebook最近很貼心改進的隱私設定,
標記這個動態(打卡記錄)不給哪些人看到,


個人認為這個功能還挺實用的,畢竟有時候和特定人物出去玩時,
不希望父母或是教授知道(假如有加他們FB的話),卻又想炫耀一下,
要注意的就是,假如同時標籤一個人和隱藏一個人,標籤會獲勝,
也就是被標籤的人是可以看到這個訊息的 -- 請小心使用!

根據這個功能放置的網站位置(是個黃金地段)來推斷,
我想LBS和人、物、地點關係的建立,是Facebook現在要全力瞄準的目標,
至於會有什麼結果,就拭目以待吧!

P.S. 個人認為要打贏FB一定要走它無法放下格局去走的Niche Market,
       有一個主題性,而餐廳(飲食)是一個很專一、但又非常大的市場
       因此應該會是下一塊兵家必爭之地!

留言

  1. 以個人雙方都有使用的觀察來看,我覺得google+在一開始的圈圈驚艷點過了之後,目前都沒有什麼突破性舉動。(FB的很多東西無痛轉移過來很重要啊)

    回覆刪除
  2. 仲鈞分析的真不錯耶!
    以後網路就會開始流傳St. Threath的文章
    在FB在app與網路同時累積消費者資訊
    真的是很聰明的小動作
    現在每個做LBS的app無一不是想在B2B間建立行銷服務
    而往往都卡在社群人數與使用頻率上不頻繁的問題
    看來其他新創app要戰贏FB真的不是件簡單事

    回覆刪除
  3. JBY: 我覺得Google+應該也在蒐及使用者資訊跟準備下一波吧!
    http://www.facebook.com/apps/application.php?id=175079129224172&ref=ts
    用這個東西就可以無痛同步兩個網站,另外還有輸入FB Contact的軟體。
    史老大:謝謝心汝老大的讚賞! 我覺得走Niche Market還是有機會贏的(在利基市場中贏)

    回覆刪除
  4. 我不是想同步(因為臉書太公開想在G+重新做人),但是比如說照片/個人資訊什麼的想不麻煩的轉到G+。(超懶惰)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一造說法x不完整的危險

日前又見一支 TED 影片,echo微寒 《想像力會因此擴大或萎縮?》 。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 Chimamanda Adichie@TED The single story creates stereotypes, and the problem with stereotypes is not that they are untrue, but that they are incomplete. They make one story become the only story. http://designmind.frogdesign.com/articles/the-substance-of-things-not-seen/onstage-in-oxford.html#2 單一故事會造成刻板印象, 而刻板印象的問題就是, 他們並非不正確, 而是不完整, 讓一個故事變成唯一的故事。

PT Love Story

序章 其實是不知道大家想聽哪種口吻的描述, 但就盡可能原汁原味將我感受到的情感傳達出來吧。 那麼,這是個不只愛情,關於真愛的故事。 http://best-messages.blogspot.com/2010/11/best-love-sms-how-to-say-i-love-you.html

老梗乎x過去現在未來

本文用於呼應夏天哥 《時光機》 一文。 http://kungfupanda.wikia.com/wiki/File:OogwayPoTalk.p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 -- 《Kung Fu Panda》Master Oogway